簡論古漢語詞類活用的條件論文?
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經常事遇到的情況,比如動詞活躍成名詞或名詞活躍成動詞。
古代著名議論文有哪些?
中國古代寫得好的議論文有很多,我就按個人愛好舉一些篇目吧:
1、柳宗元《封建論》
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開篇氣勢就出來了?!胺饨?,非圣人意也?!钡谝欢魏喢鞫笠智逦鞔_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從分封制的起源產生,到其弊端,再到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對比,柳宗元講得十分清晰而又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的兩個觀點:
第一,秦亡不是因為郡縣制,相反,郡縣制是秦做的非常對的一件事情,秦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看這個事情非常透徹。
第二,唐朝初期和中期禍亂四起,“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唐朝問題出在哪里——軍隊。尤其是中晚唐,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隊制度的問題。
這篇文章的時寫作背景也十分值得深思。中晚唐藩鎮割據,地方軍政一體尾大不掉,而儒學古人又非常推崇“先王之道”——周代先王正是實行分封制的。所以,鼓吹分封制的勢力抬頭,不僅有很強的現實依托,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先王之道”,反駁起來自然困難。
而柳宗元找到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他不像王安石喊出“祖宗不可法”這種自帶三千反對加沒有幫助的話來直接剛,他從“生人之初”切入,有理有據講出分封制并不是先王的本意,而是“勢不可也”。(經評論區提醒,這句話不是王安石自己說的,是別人說他的)
在最后,柳宗元又提到,“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狈址庵圃斐傻暮蠊?,就是圣賢無以立于天下。
2、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答司馬諫議書》《材論》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灑灑萬言,深刻地指出了北宋朝堂的內憂外患。
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痔煜轮貌话?。
當時王安石雖政績斐然,官名遠播,但不過一介外官,如此尖銳地指出歌舞升平之下掩蓋的問題,并明言是由于“不知法度”造成的。接下來他又深刻剖析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用人制度的問題導致人才稀缺。他指出了一個問題,當時大部分官員是不合格的,因為任命、考核制度出了問題。
《答司馬諫議書》非常簡短但非常有力。
3、韓愈《論佛骨表》
這篇文章拋開濃烈的感情色彩,依舊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議論文。開篇點題“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旗幟鮮明。然后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以及歷史上尊佛造成的種種禍端,暗示皇帝,尊佛必將導致國家出問題。再然后,以看似把皇帝摘出來的語句,狠狠地罵了皇帝愚昧信佛,“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估計皇帝看了都手抖。
最后一段,是真的剛,鋼筋混凝土的剛,他直接把佛骨視為“朽穢之物”,應該交給有關部門丟到水中淹了,扔進火里燒了,從皇帝到朝廷不作為的群臣,罵了個遍。
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為,出于尋常萬萬也。
然后他講,如果真有佛祖,讓他把所有的罪過都加到我頭上來吧,我絕不怨悔。多少現代人都不敢講的話,韓愈能夠在給皇帝的奏折中理直氣壯地講出來。
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4、海瑞《治安疏》
這篇都不算政論文了……簡直就是海瑞給嘉靖下的戰書啊……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于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于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于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
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余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p>
即使這樣,海瑞還嫌嘉靖聽不懂——“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韓愈好歹還是委婉地罵,海瑞這真的就是指著鼻子罵了……這篇文章,上下五千年,也就海瑞一人敢寫。
但這篇文章從議論文的謀篇布局和論述深淺來講,我個人認為是比不上前面幾篇的,勝在氣勢。
5、李斯《諫逐客書》《行督責書》《獄中上書》
李斯生于貧賤、崛起于阡陌,才華橫溢,志向宏偉。他的成功,是靠著秦王政至高權勢的信任;然而他的毀滅,也是因為他對至高權勢的屈服。在受誅身死的最后關頭,他對兒子感慨“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觸動了多少人的心。然而,他早年位極人臣時,那句“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是否早已預知了自己的命途茫茫。這是一個小人物的奮斗史與發跡史,也是一個極臣的墮落史和滅亡史。一代名相,可敬,可恨,可憐,可嘆。
《諫逐客書》開篇點題,“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比缓罄钏沽信e了秦國興盛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客卿們,理直氣壯地對秦王講,“客何負于秦哉”,接著又說“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敝毖灾鹂椭?。
再然后,李斯列舉了秦國對各諸侯國的物件美人來者不拒,卻對六國客卿,“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彼敛涣羟榈嘏小叭粍t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p>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崩钏沟奈牟烧娴氖菬o話可說。
李斯一生的運氣,在于他碰到了賞識他的一代英主秦王政。他的《諫逐客書》之所以偉大,不僅在于他寫得多好,更在于被秦王采納了,真正重視起來實施了。
而他的《行督責書》依舊文采斐然觀點深刻,他的《獄中上書》依舊據理力爭試圖自保,卻無奈,秦二世不是秦始皇,李斯的雄才大略也不能救他。
8、賈誼《治安策》《論積貯疏》
賈誼的《治安策》,文風和孟子、韓非包括荀子非常相似。這篇文章,指出當時西漢局勢的癥結——諸侯國蠢蠢欲動過于強大。賈誼在這里其實已經提出了非??尚械慕鉀Q策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也正是后來漢武帝推恩令的基本思想。他的思想不可謂不超前。
《論積貯疏》是賈誼23歲寫的?!氨尽焙汀澳钡拿?,一直是封建農業社會生產的一大議題?!爸乇疽帜币彩沁@篇文章的根本。其實這里我個人持保留意見,戰國時期其實各個諸侯國并不全都是重農抑商的,齊國臨海,商業貿易就很發達。雖然漢初由于從事手工業會影響農業參與率,但之所以農業人口向手工業轉移,正是因為手工業勞動邊際收益要高于農業?!敖穹少v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边@也是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賈誼到死的時候才33歲,斯人已逝,文章千古。
9、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的《朋黨論》即便已經成為了千古名文,卻依然沒有阻止北宋黨爭的發展。慶歷黨爭不過是開胃菜,之后王安石變法的新舊黨爭,才是真正動搖國之根本的大洗牌。朝堂之上人人站隊,為了支持而支持,為了反對而反對。兩邊都站不上隊的,比如蘇軾,還是去廣東吃荔枝、去海南看日出吧。
10、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
優秀的政論文,不在于“借古”,而在于“諷今”——不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而是大宋王朝,不能夠為了一朝安寢而與契丹西夏簽訂各種妥協的城下之盟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先人篳路藍縷開墾出來的一片天地,子孫坐享其成好不珍惜,多少國破家亡,都是由此造成的啊。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尚且有機會跟秦一搏,更何況如今的大宋,為什么反不如當初的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