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晝夜節律」能否證明中醫相關理論的正確性?
中醫藥不需諾貝爾獎來證明,中醫去驗證它還差不多。如中醫認為食物綠豆、梨頭涼性,炒貨、柑橘溫熱,不信可以試試。如酒、特別是燒酒本草認為大熱大毒,你不信?但不要試。而現代科學認為都是碳水化合物,經胃消化都一樣,包括轉基因食物等。不信。
同志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永恒的真理呀!
臨床醫學專業就業前景怎么樣?如果你是醫生,你會讓孩子學醫嗎?
首先我不是醫生,一位地道的農民。
臨床醫學就業前景怎么樣?術業有專攻,就業要和自己掌握知識技能有關,現在臨床醫學專業就業要求四證合一,大多醫院都沒有編制,除了高學歷,博士。
我家孩子也是學醫八年,感覺學醫比其他專業辛苦時間也長。如果能放低姿態就業也不難,本科畢業時本地縣城人民醫院就有意向讓他回來工作,孩子在省城生活了五年,說那里交通教育醫療都優于縣城,不愿回來,后來又考了研。接到通知書時,本地醫院又拋出了橄欖枝,承諾可以簽協議,三年研究生的費用他們承擔,安家費就是人材引進的補貼給十二萬,我們家人姨舅鄰居都覺得不錯了,還有編制,即可減輕我們供他上學的負擔工作也有了著落,無奈孩子還是沒有簽,父母尊重他的選擇。學醫無疑是辛苦的,特別研一研三這兩年,真是不容易,個中滋味學醫的家長和本人都深有體會。
現在醫學研究生畢業時就可以參加規培技能理論考試,城里合格就會有規培證,不用再特意去規培,感覺還是人性化了很多。今年疫情影響就業考試,五六月份去投簡歷面試我們都是很擔心的,不希望孩子出去感染,但是他確依然前行,去了很多地方看醫院,人文環境,最后在南方一家三甲醫院胃腸外科上班。學醫除了特別累就是責任心強!
每次看到疲憊的兒子下班心里就很痛,感覺醫院值班的制度優待改善,早起上班,晚上值班,第二天還要一天白班到晚上才能下班,身體都不是鐵打的誰都受不了,特別是夜班時手術經常是通宵,這樣對醫生的身體不利,也心疼的后悔學了臨床專業,但各行各業總要有人做,經常囑咐他多喝水,多休息,因為一天的手術,這些醫生都不敢喝水。
侄女學的牙醫就好多了,沒有急診沒有夜班,收入也是不錯的。如果都嫌累,我們患病了沒人醫治又會怎么樣呢?所以感謝各行業辛苦付出的工作者!
我是農民,我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我是醫生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哪個行業不累呢?賺錢生活就沒有不辛苦的!這是我的理解。
如果心氣不是太高,臨床醫學就業還是可以的,地級市好多都給碩士,博士畢業安家補貼,沒有一份工作是輕松安逸的,所以醫生的辛苦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希望沒有那么緊張的醫患關系,都能和平共處!
感謝邀請,醫學院大學老師前來答題。
臨床醫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一直不錯,當然錄取分數也很高。我也回答過很多次類似的問題,我先把從前的回答羅列一下,如果還不能解答你的問題,你再接著往下看。
大學選擇學醫好不好?醫藥類院校哪個比較好?
孩子新高一實行3+3,意向學醫,傾向臨床醫學八年,都說學醫累,醫生能否說一下感受?
現在當醫生工資收入不高,辛苦,醫患關系緊張,以后你還會讓自己子女學醫嗎? ?
那么,臨床專業就業前景如何?我結合當下的疫情發展臨床醫護工作狀態、未來醫學生就業前景和我作為老師面臨的教學現狀談一談這個問題。
第一,疫情下的臨床醫護的工作狀態。相信經過這次新冠,大家對醫護的工作有了更多理解和尊重。只是,他們的壓力變小了么?并不。除了現在一線發熱門診的醫生,現在大多數醫生都處于輪崗狀態。臨床手術暫停,目前國內大型三甲醫院,是一周一臺手術的頻率。盡量降低手術量;門診量也在控制,病人流量是平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
但是,醫生們的壓力一直在。盡管各地對疫情發展嚴防死守,總是會出現一兩個漏網之魚。并且感染的方式千奇百怪,匪夷所思。醫護現在依舊是高危易感人群。所以,如果真的想學醫,而且運氣特別好,再一次趕上流行病,一線抗疫是每個醫護的使命。這一點,我希望選擇臨床專業的學生們,都要有心理準備。
畢竟,醫學雖然昌明,但是這個世界總有太多太多我們無法控制、不甚了解的事情。
第二,未來臨床醫學生就業前景。如果是排名不錯的醫學院(上面三個問題中,有報考建議),而且是臨床八年制(本碩博連讀)加持,應該不難拿到國內知名大型三甲醫院的offer。如果學校排名一般(但是,這里要高亮一下但是,能夠開設臨床八年制的醫學院,排名都還行),拿到臨床醫學博士學位,依舊可以在大型三甲醫院中找到合適的工作。
如果是碩士畢業,就業的難度系數增加0.5;如果只是本科,只能在三線城市的三甲或者更低評級的醫院工作。臨床醫學的起點是博士,這是非常嚴峻又現實的一件事。舉個例子,
2020年3月1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北京協和醫院赴武漢醫療團隊與中外記者見面。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主任杜斌教授,內科學系副主任、心內科嚴曉偉教授,感染內科副主任曹瑋副教授,消化內科吳東副教授在武漢新聞發布廳介紹新冠肺炎的科學救治,記者在北京的國新辦新聞發布廳遠程視頻連線提問。見面會全程英文交流。
這篇新聞里的幾位教授,三位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畢業生,一位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意指并非八年制,是本科碩士博士分開念,最高學歷是協和醫學院博士)。
臨床醫學生就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八年制博士畢業/一般博士畢業,然后進入大型三甲醫院。這其中的難度,取決于自己的實力。臨床崗位的好處在于,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分數不夠,不行;實力不夠,不行。
當然,也有一些我們優秀的畢業生,選擇去國外執業,因為英語好,加上畢業要求的海外臨床經歷。有些學生在畢業前就通過了海外的執業考試。也有一些轉崗,做了行政;也有一些,去了大型的醫藥、咨詢、金融公司等。
第三,醫學院目前的教學現狀現在疫情進入穩定階段,我們的老師都回到了自己的崗位。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在網課中簽到時,有學生替自己的同學請假:“老師,我們班34和56號在一線。暫時不能簽到。研究生院后期會為他們辦理緩修,現在我替他們請假?!?/p>
說實話,當時看到這行彈幕的時候,我在鏡頭前很用力才忍住眼淚。我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醫護,我們的醫學生像他們的老師一樣,專業、精誠、心懷大愛。
現在我們依舊是網課進行中,但是后續實驗課應該會在開學后集中跟上。因為疫情,我們學校會進一步研發網絡課程,將大部分通識課和理論課做視頻備份,并且開發相應的互聯網課程軟件等。未來的臨床醫學生,不但能夠保證他們學到豐富詳實的理論知識,在教學輔助方面,醫學院這次也走得很快很遠。畢竟,我們是直面危機的那一批。在傷痛中學到的,永不忘記。
而且,在未來會有更多的資金、人力投入到醫學教育中來。相信未來的醫學生,會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醫學教育。
最后,我會不會讓孩子學醫?
三代才能算是“醫學世家”。我雖然是醫學院老師,一目前沒孩子;二我不在臨床,我只能回答,我是否愿意我將來的小孩學醫。
我愿意。只要TA也愿意,我全力支持。雖然現在看,醫護人員依舊工作壓力大,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但是,醫生們的狀態我是知道的。因為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臨床醫生大多精神抖擻,目光如炬。不但不會被社會拋棄,反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自我價值。人到中年,不會因為年紀而被淘汰的職業,不會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注意,是完全取代)的職業,醫生和老師毋庸置疑。
當然,人各有選擇,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大家好,我是不長胖。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老師,專注回答醫學科研、教育和信息傳播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留言、點贊互動。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