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聽后感怎么寫?
??聽《梁?!酚懈?br> 浙江省盲人學校高二普陸潔
在這樣一個似乎有些陰冷的早晨,聽著《梁?!愤@支傳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經仿佛沒有一種言語能形容。波瀾不驚的思緒在樂曲自然的催化下顯得更加林亂了。
??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聲音把我的思想與樂曲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也許是聽了太多遍這支樂曲的緣故吧,潛意識下不禁升起了一絲淡然的憂傷。但音樂總體呈現給人的景象是歡樂的。這讓我自然想到了陽春三月,白鳥輕飛,兩個素不相識的學子相遇在這美好的世界。
樂曲繼續進行著,我的思緒也隨之緊緊跟隨。
??我似乎看到了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環繞的一片勝地。祝英臺與梁山伯正對人間傾訴。這一瞬間我的幻想充滿了幸福。但就在此時,一個劫數的到來又似乎預示著這段情緣的哀惋和痛苦。(這當然只是我的理解?;蛟S是對這一主題聽人評析的太多的緣故吧。)有相聚也就有分離。
??小提琴代表著的祝英臺和大提琴代表著的梁山伯互相應答著,像是在互訴情誼和離愁。這時能明顯的感覺到悲劇即將上演。如海潮涌來的管弦樂正式拉開了悲劇的帷幕,那渾厚、低沉、恐怖的樂音仿佛是強大的封建勢力在百般阻撓,逼迫一個弱小的女子放棄美好的追求,順從父母的旨意。
??此時小提琴代表的祝英臺寧死不屈,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兩者的矛盾越來越激烈,直至樂曲的另一個小主題上演,矛盾才漸漸平息。樂曲緩緩奏出《樓臺會》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訴心中的情誼,又像是在傾聽彼此的哀嘆。音樂給人以凄婉的感覺。忽然樂曲疾走,好像在告訴我們這些聽眾:梁山伯因為過度悲傷而在絕望中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或許是祝英臺也沉入了無盡的絕望?;蛟S是祝英臺早知道有一個并不盡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結局在前方等候,她順從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過門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靈。我在小提琴幽婉的樂聲中聽見了祝英臺悲涼、凄慘的哭泣聲;看見了那陵墓周圍深邃、荒誕的景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難道幾千年來所有的女子都同樣受著這種壓迫嗎?突然一陣轟然巨響打斷了我的思緒,整首樂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間像是煙云繚繞,兩顆終于自由的心緊緊相連。
如夢如幻的一切漸漸平息了,樂曲又奏出柔緩的段子。陽春三月,明媚的陽光普照著大地,一對美麗的蝴蝶在繁花叢中翩翩起舞,形影不離。
??樂曲從祈愿轉變維勒幸福。我想這就是浪漫主義筆下的杰作吧。我忽然覺得這樣的悲劇有一個這樣的結局顯得太過于牽強了,盡管他把這段愁怨變成了忠貞的誓言。
一曲終了。而我的思考卻未停止。我回想著曲中呈現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來。
??浮現在我腦海里的不僅僅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劇,而是所有被封建勢力著一家所束縛的人們的悲劇。面對此我并不能說出什么深刻的哲理使之不再重演,我只希望這在現代社會能被天下的父母所放棄,給兒女一段真正的幸福。
提筆匆匆寫下這一連串感言,沒有什么特別的見解,只是我,一個天真、單純的女孩聆聽《梁?!泛蟮囊稽c感想和希望。
??
簡評:
這是高二學生在本學期音樂期中考核時寫的一篇聽后感,要求在一節課(四十分鐘)內完成聽和寫的考核任務。雖然文章的情節敘述多于感受描述,但文筆的流暢表達,不禁令人驚訝。
??一個盲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并委婉地表達情感,確實可貴,不失為一篇美文。
??
聽《梁?!泛蟾衃無憂子發表于2006-3-2418:29:00]
傻男偏遇癡情女
父命難違東西離
幾度挑逗自做媒
山伯不解英臺情
樓臺一別泣血淚
紅黑兩塊鴛鴦連
一生情,兩世愛
牡丹自嘆多薄命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情事多滄桑
今日再遇祝英臺
愛她三生都無悔
悲嘆梁兄讀死書
不識女兒送連理
夢中桃花早凋零
錯錯錯
青香三支拜天地
兩只蝴蝶笑花叢
質本潔來還潔去
白發三千誰侍奉?
難難難。